English

殷殷助残情

1998-05-1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涛 马加 我有话说

今年四月,中央助残扶贫新闻采访团来到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,看到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县,通过开展扶贫攻坚工作,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,最近全县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的达标验收。

仫佬族自治县从去年开始实行单位包村,干部与贫困户“结对子”挂钩扶贫的办法,县委书记、县长银景生带头联系挂钩扶持3个特困户,其中1户是残疾人特困户,1户是久病不愈特困户。如今,这3个特困户全部脱了贫,正向小康的目标迈进。

怀群镇虾洞村下洞屯甘许端家,是当地穷得有名的残疾人特困户,全家7口人,有3个劳动力,仅有3.9亩旱地。大儿子甘培社现年24岁,由于一岁时患了侏儒症,身高仅有80多厘米,体重仅20公斤,不能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,这无疑使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。1996年,全家粮食总产400公斤,人均有粮57公斤,一年缺8个月的粮,两个小孩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,东凑西借欠下了一大笔债。

银景生选了这个全县最贫困的虾洞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。他深入到各家各户调查研究,了解情况,当走进甘许端家时,他立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:住房破旧不堪,四处漏雨,全家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,大儿子甘培社萎缩在屋角……走出甘许端的家,银景生的心情异常沉重。他想,自己作为一名人民公仆,不能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,愧对父老乡亲。他当即决定把这一家作为自己的包扶对象。

他通过调查,发现这户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:一是地处大石山区,自然条件恶劣,交通不便,加上人多耕地少,信息闭塞,找不到致富门路;二是思想观念陈旧,又有残疾人拖累,意志消沉,产生听天由命的思想;三是不懂得科学技术,生产方式传统落后;四是缺乏资金,生产投入严重不足。针对这些问题,他首先从解决这户的思想观念入手,做户主的思想工作,启发他克服畏难情绪。

他对甘许端讲,从今天起,我就是你们家庭中的一员,我们有难同当,有福共享,只要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他还收集了许多外地和本地残疾人自强不息,顽强拼搏,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,讲给甘许端一家人听,激发残疾人甘培社树立信心,增强勇气,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。

甘培社虽然个子特别矮小,但头脑发育正常,有初中文化程度,人又挺灵的,可以做非体力工作,发挥一技之长。银景生书记与他们共同商量制定了脱贫计划。去年,这户种植了玉米、黄豆、桐油、竹子,都获得增产丰收。还编织竹帽400顶,养猪7头,养鸡25只。银景生还帮助他们联系外出打工,甘培社已在广东省南海市一家俱乐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。

虽然银景生工作很忙,他还是经常挤出时间深入到特困户家,去年就先后6次到残疾人甘许端家探望,还利用节假日带上妻子和女儿一同去认“穷亲”,送去温暖和真情。有一次,他听说这户的一头猪瘟了,就立即打电话联系有关部门把猪病治好。他先后捐款1000多元,帮助这家购买种子、化肥、农药、农具、猪仔,还资助这户的孩子读书,先后送给他们大米30公斤、面条50公斤、猪肉7.5公斤和衣物,解决生产生活困难。

帮困扶贫,使这个特困残疾人户去年的粮食总产达2000公斤,比1996年增长4倍,家庭总收入22050元,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。残疾青年甘培社去年外出打工,不仅可以自食其力,还寄回家3800元钱。他家现在翻修了房子,购买了电风扇和家具,还清了所有的债务,孩子都上了学,银行里还有了4500元存款,日子日渐红火起来。

1998年春节前夕,甘许端托人给银景生送来10公斤木炭过年,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当银景生接过这份特殊的礼物时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这是真情换来的真心。他想,这是对他工作的鼓励,也是对他的希望和鞭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